教育子女向上向善向美向好——訪首屆“全國文明家庭”李聲英家庭

A-   A+
發(fā)表時間:2021-05-20 14:43    來源:湖北文明網(wǎng)

  走進(jìn)陳文森的房屋,客廳很緊湊,一方折疊餐桌、兩把椅子、三人座沙發(fā),就占了近乎一半的空間??蛷d里最醒目的就是一張2016年12月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大合影。

  “那時母親九十多歲了,出遠(yuǎn)門不方便,我就作為家庭代表,到北京去參加了這個表彰大會?!崩盥曈⒌膬鹤雨愇纳钢掌械淖约海蛴浾咧v起了他們家的往事。

  那是一段段與中國共產(chǎn)黨建立、新中國成立緊密相連的家國故事。

  1921年7月,中國共產(chǎn)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。會址設(shè)在李書城、李漢俊兄弟的住宅。李書城正是李聲英的父親、陳文森的外公。

  陳文森說,外公是辛亥革命元勛,他一直支持弟弟李漢俊的事業(yè)。他曾對外婆講:漢俊的事,你們不要問,不要插嘴。在解放戰(zhàn)爭時期,他積極掩護(hù)地下黨同志活動。在1949年武漢解放之際,他利用自己的聲望,籌措財力,甚至以死相逼,開展反搬遷、反破壞活動,從炸藥包之下?lián)尵攘艘恍┧畯S、電廠和小火輪。當(dāng)年7月,接到毛主席書信,他前往北京。10月,登上天安門參加開國大典。此后,他被任命為新中國第一任農(nóng)業(yè)部部長。

  “外公去北京工作,我們一家繼續(xù)留在武漢生活。”陳文森說,“外公有時利用到武漢出差的機(jī)會來家里看我們。五六十年代很艱苦,他總是跟我們說,國家比較困難,你們自己要自力更生,多為建設(shè)國家作貢獻(xiàn)?!?/p>

  1965年,李書城彌留之際對家人說,我沒有錢,只有一片心。希望你們好好學(xué)習(xí),為國家做好事。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不要向組織開口。

  李聲英有5個兒女,為了更好照顧家庭,她辭去了教師的工作。全家7口人生活全靠丈夫的微薄工資。1973年,丈夫去世,全家生活十分困難。

  有知情人勸李聲英說,你們家里貢獻(xiàn)這么大,向國家要一套房子,要一份工作也是應(yīng)該的。但李聲英始終銘記父親的教誨,即使生活再困難也不向政府伸手。

  陳文森回憶,那時自己和兄弟姐妹們上山下鄉(xiāng),后來為了生活,大都早早進(jìn)了工廠。

  生活艱苦的李聲英一家輾轉(zhuǎn)多地居住。1979年,李聲英一家住進(jìn)僅32平方米的小房,一住就是近三十年。李聲英的孫子陳龍還記得,房子太小只能安下兩張床,二十多歲時,他還和奶奶擠一張床。

  李聲英常常告誡孩子們,無論任何時候、在任何地方,都要靠自己的努力,有再大的困難,也絕不能找關(guān)系、找熟人、找政府,不能給祖上抹黑。上一輩的事情是他們的貢獻(xiàn),我們還沒有貢獻(xiàn),我們的貢獻(xiàn)要我們自己做。2008年,趁著自己90歲生日一大家子25口人都聚齊,李聲英立下家規(guī):再難也不向國家提要求。

  2009年,李書城榮獲湖北省“新中國成立60年功勛湖北100人”稱號。有關(guān)部門了解到老人的生活情況后,按照政策,幫助李聲英老人一家申請到百步亭悅秀苑一套37平方米廉租房。2010年,老人一家搬進(jìn)這里,也正是記者所到訪的房屋。

  人搬進(jìn)了新屋,但勤儉持家的傳統(tǒng)沒丟。客廳里,有一把油漆早已斑駁的小巧木靠椅,椅子腿還套著舊網(wǎng)球。陳文森說,這把椅子還是大哥上山到湖北利川時帶回來的,母親特別喜歡坐在這把椅子上看報。算起來,這把椅子有將近50年歷史了。

  陳龍說,奶奶總講“知足常樂,感恩社會”,在百步亭生活的日子是她最舒暢的時候。

  “李奶奶經(jīng)常到社區(qū)來參加活動,也會給我們年輕一輩講黨課、講紅色故事?!睈傂阍飞鐓^(qū)工作者曾嫦林說,每次見到李奶奶的兒子陳文森、兒媳王春蓮,他們總是笑臉相迎,永遠(yuǎn)都是樂呵呵的,也總是感恩地說謝謝黨和政府,讓咱們老百姓的生活越過越好。

  2018年12月,李聲英老人在武漢去世,享年101歲。彌留之際,老人再三叮囑要節(jié)儉辦后事,但眾多干部群眾還是自發(fā)前來送行。

  悅秀苑居民郭嬌榮說:“李聲英老人面容慈祥,言語不多,有時候看到樓道的零星垃圾,會自己拿掃帚打掃干凈。我也是后來才知道她的顯赫家世,了解到他們家還和中共一大有著很大的淵源。我們都要向李聲英家庭學(xué)習(xí),教育子女向上向善向美向好?!?/p>

  去年2月19日至4月7日,陳龍報名參加志愿服務(wù)工作,投身社區(qū)抗疫一線?!疤煜轮驹趪?,國之本在家,家之本在身?!标慅堈f,“全國文明家庭”是對自己一家的莫大榮譽(yù)和鞭策,自己要把這個家風(fēng)傳揚下去。(光明日報 記者 夏靜 張銳 通訊員 李姍)

責(zé)任編輯:李歡
  • 湖北省文明網(wǎng)站

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(shè)指導(dǎo)委員會辦公室主辦    技術(shù)支持:荊楚網(wǎng)
投稿郵箱:hbwmwxxbs@vip.163.com    鄂ICP備18025215號

鄂公網(wǎng)安備 42010602004607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