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峽移民博物館與三峽大壩遙相呼應。 (湖北日報通訊員 鄭家裕 攝)
今年,是三峽工程動建整整30周年。
6月11日,位于三峽庫區(qū)的秭歸縣徐家沖港灣之畔,湖北三峽移民博物館正式開館。
30年前,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——三峽水電站動工興建,湖北21萬峽江兒女,為支援三峽工程建設,揮別故土。他們中,有懷抱嬰兒的母親,有手捧家鄉(xiāng)泥土的父女,有背著柑橘樹的漢子,有步履蹣跚的老人,有騎在父親肩頭上的孩子。
作為我省首座依托三峽移民和三峽自然人文景觀建設的移民博物館,湖北三峽移民博物館通過歷史實物、資料圖片、場景復原、多媒體技術等,沉浸式再現(xiàn)了三峽移民長達30年的大搬遷、大建設、大發(fā)展的恢宏歷程。
截至6月24日,該館參觀人數(shù)已突破3.6萬人次,單日最高峰參觀人數(shù)達1.2萬人。其中,不少參觀者是老一輩三峽移民。
這是他們的記憶,也是時代的記憶。
重啟“三峽之門”
湖北三峽移民博物館是繼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、云陽三峽移民展示館之后,三峽庫區(qū)第三座移民博物館。
1992年4月3日,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“關于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”。三峽工程歷經(jīng)百年夢想、70年論證,終于走向現(xiàn)實。
除了建設任務外,三峽工程最艱巨的任務就是“百萬大移民”。其人數(shù)之多、范圍之廣,不僅在中國水利建設史上舉世無雙,在世界水利史上也絕無僅有。
湖北宜昌作為三峽工程所在地,移民范圍涉及秭歸、夷陵、興山、巴東4個縣區(qū)的31個鄉(xiāng)鎮(zhèn)、256個村、21.63萬人。
“秭歸搬遷9.8萬人,為全省最多,并率先在13個搬遷縣市中完成整體搬遷?!痹鰵w縣移民工作相關負責人向倫昌介紹,秭歸縣因緊鄰三峽工程,吃水最深,搬遷時間早,加之搬遷人數(shù)多、難度大,被確定為整個三峽移民工作試點。
2016年,秭歸縣面向社會公開征集博物館建筑設計方案。同時,為了區(qū)別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,新館被命名為湖北三峽移民博物館。
博物館主體建筑造型由“三峽之門”“故土”“新園”三部分組成,分為8個展區(qū),建筑面積達1.3萬平方米。展覽內容分為三峽移民搬遷前、搬遷中、搬遷后三大歷史階段,涉及三峽自然歷史、移民遷徙、庫區(qū)及安置區(qū)建設與發(fā)展,全方位展示歷史和成就。
移民搬遷場景復原。 (湖北日報通訊員 鄭家裕 攝)
再現(xiàn)“水下歸州”
一座座生活過的老城,歷經(jīng)千年風雨滄桑;一條條熟悉的街道,承載著峽江兒女的鄉(xiāng)愁記憶。
三峽移民博物館里,最令人動容的莫過于“水下歸州”。
千年古鎮(zhèn)歸州是秭歸老縣城,也是屈原故里,行政區(qū)劃始于唐代。大壩蓄水需要搬遷沿江277個鄉(xiāng)鎮(zhèn),離大壩最近的歸州成為搬遷第一鎮(zhèn)。歸州鎮(zhèn)的搬遷也打響了三峽清庫“第一爆”。
三峽工程蓄水后,歸州古鎮(zhèn)的屈原故里牌坊、迎和門、唐家巷等街景,沒入江底。
“水下歸州”展廳約600立方米,水深4米。這個水下展廳通過浮雕、燈光、聲像、投影等手段,微縮還原了古鎮(zhèn)一角的建筑與民俗。
“這棟房子以前就是我家,小時候放學總從這里經(jīng)過,路邊還有一棵皂莢樹?!笨粗碌墓沛?zhèn)老街,秭歸游客王獻眼眶濕潤。
三峽蓄水情景展示屏上,水位上漲的過程令人震撼。2003年6月,庫區(qū)蓄水至135米時,歸州的民主路、解放街、建設街、勝利街4條主要街道被淹沒,千年歷史的歸州古鎮(zhèn)遺址全部沉入江底。
向倫昌介紹,隨著三峽大壩蓄水從壩前天然水位62米,逐級上漲至135米—156米—175米,水位線下的城鎮(zhèn)、鄉(xiāng)村、公路橋梁、民房、農田等全部淹沒。“為了不影響航道通行,也為了流域生態(tài)安全,老歸州集鎮(zhèn)實施了爆破清庫,那些遺址也成了永遠的記憶?!?/p>
從1992年起,秭歸縣城便從歸州鎮(zhèn)遷往茅坪鎮(zhèn),新縣城選址在距三峽大壩僅兩公里的上游鳳凰山,兩萬多移民后靠或外遷。
歸州入水后,那一聲聲打鐵聲、叫賣聲、峽江號子聲逐漸遠去,老縣城里的古民居、青石板街、江灘鋪子和吊腳樓也漸漸消失?!斑@是博物館中的歷史,也是我們曾經(jīng)真實的生活?!蓖醌I說。
游客參觀水下歸州。
永續(xù)“移民精神”
“揮一揮手,作別故園的千重稻菽;鞠一鞠躬,叩別黃土下的祖輩魂靈。”
一幅幅移民大搬遷的歷史照片,記錄了湖北庫區(qū)移民離別老家的情景。
照片中,不少移民背著竹制背簍,有的裝著鍋碗瓢盆,有的是故土的橘樹,還有的則是泥土。“很多移民從山下一筐筐將泥土背上山,用來覆蓋高山巖石,重新種植橘樹?!毕騻惒f。
李大鳳是歸州鎮(zhèn)屈原廟村后靠移民。因三峽工程蓄水,李大鳳的房子被拆除淹沒。
她說,政府當時在海拔175米以上的地方修了一條路,在路的兩側安置了住房。后來,又出資鼓勵村民將山上1000多畝荒地開墾出來,繼續(xù)種植柑橘。如今,李大鳳家門口的倫晚樹上,已結滿鴿子蛋大小的青色柑橘果,日子也紅火起來。
同為歸州鎮(zhèn)移民,周家灣村民李家寬感受變化最大的還是交通。周家灣村是歸州連接江北的必經(jīng)之道,李家寬住在歸峽公路火爐子溝橋橋頭,過去從村里去歸州老集鎮(zhèn)16公里,需要從香溪鎮(zhèn)繞道,走一個石墩橋,步行約2小時。
經(jīng)過葛洲壩工程、三峽工程建設后,大橋重建兩次,修到了家門口,如今開車去集鎮(zhèn)僅需十多分鐘?!靶畔?、交通便捷多了,只需一個電話,快遞就會上門收貨,老鄉(xiāng)們的臍橙好賣了,村里的柑橘產業(yè)也快速發(fā)展!”
三峽移民博物館展館中央,一組巨大的三峽移民群體銅像將歷史定格。
兩側的三峽石巨型浮雕,鐫刻著36個金色大字:顧全大局的愛國精神,舍己為公的奉獻精神,萬眾一心的協(xié)作精神,艱苦創(chuàng)業(yè)的拼搏精神。
這,就是了不起的三峽移民精神?。?span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32px; text-wrap: wrap;">文/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金凌云 周泉 郭啟超 通訊員 周華山 吳波)
發(fā)表時間:2024-06-27 來源:湖北文明網(wǎng)
三峽移民博物館與三峽大壩遙相呼應。 (湖北日報通訊員 鄭家裕 攝)
今年,是三峽工程動建整整30周年。
6月11日,位于三峽庫區(qū)的秭歸縣徐家沖港灣之畔,湖北三峽移民博物館正式開館。
30年前,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——三峽水電站動工興建,湖北21萬峽江兒女,為支援三峽工程建設,揮別故土。他們中,有懷抱嬰兒的母親,有手捧家鄉(xiāng)泥土的父女,有背著柑橘樹的漢子,有步履蹣跚的老人,有騎在父親肩頭上的孩子。
作為我省首座依托三峽移民和三峽自然人文景觀建設的移民博物館,湖北三峽移民博物館通過歷史實物、資料圖片、場景復原、多媒體技術等,沉浸式再現(xiàn)了三峽移民長達30年的大搬遷、大建設、大發(fā)展的恢宏歷程。
截至6月24日,該館參觀人數(shù)已突破3.6萬人次,單日最高峰參觀人數(shù)達1.2萬人。其中,不少參觀者是老一輩三峽移民。
這是他們的記憶,也是時代的記憶。
重啟“三峽之門”
湖北三峽移民博物館是繼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、云陽三峽移民展示館之后,三峽庫區(qū)第三座移民博物館。
1992年4月3日,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“關于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”。三峽工程歷經(jīng)百年夢想、70年論證,終于走向現(xiàn)實。
除了建設任務外,三峽工程最艱巨的任務就是“百萬大移民”。其人數(shù)之多、范圍之廣,不僅在中國水利建設史上舉世無雙,在世界水利史上也絕無僅有。
湖北宜昌作為三峽工程所在地,移民范圍涉及秭歸、夷陵、興山、巴東4個縣區(qū)的31個鄉(xiāng)鎮(zhèn)、256個村、21.63萬人。
“秭歸搬遷9.8萬人,為全省最多,并率先在13個搬遷縣市中完成整體搬遷。”原秭歸縣移民工作相關負責人向倫昌介紹,秭歸縣因緊鄰三峽工程,吃水最深,搬遷時間早,加之搬遷人數(shù)多、難度大,被確定為整個三峽移民工作試點。
2016年,秭歸縣面向社會公開征集博物館建筑設計方案。同時,為了區(qū)別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,新館被命名為湖北三峽移民博物館。
博物館主體建筑造型由“三峽之門”“故土”“新園”三部分組成,分為8個展區(qū),建筑面積達1.3萬平方米。展覽內容分為三峽移民搬遷前、搬遷中、搬遷后三大歷史階段,涉及三峽自然歷史、移民遷徙、庫區(qū)及安置區(qū)建設與發(fā)展,全方位展示歷史和成就。
移民搬遷場景復原。 (湖北日報通訊員 鄭家裕 攝)
再現(xiàn)“水下歸州”
一座座生活過的老城,歷經(jīng)千年風雨滄桑;一條條熟悉的街道,承載著峽江兒女的鄉(xiāng)愁記憶。
三峽移民博物館里,最令人動容的莫過于“水下歸州”。
千年古鎮(zhèn)歸州是秭歸老縣城,也是屈原故里,行政區(qū)劃始于唐代。大壩蓄水需要搬遷沿江277個鄉(xiāng)鎮(zhèn),離大壩最近的歸州成為搬遷第一鎮(zhèn)。歸州鎮(zhèn)的搬遷也打響了三峽清庫“第一爆”。
三峽工程蓄水后,歸州古鎮(zhèn)的屈原故里牌坊、迎和門、唐家巷等街景,沒入江底。
“水下歸州”展廳約600立方米,水深4米。這個水下展廳通過浮雕、燈光、聲像、投影等手段,微縮還原了古鎮(zhèn)一角的建筑與民俗。
“這棟房子以前就是我家,小時候放學總從這里經(jīng)過,路邊還有一棵皂莢樹?!笨粗碌墓沛?zhèn)老街,秭歸游客王獻眼眶濕潤。
三峽蓄水情景展示屏上,水位上漲的過程令人震撼。2003年6月,庫區(qū)蓄水至135米時,歸州的民主路、解放街、建設街、勝利街4條主要街道被淹沒,千年歷史的歸州古鎮(zhèn)遺址全部沉入江底。
向倫昌介紹,隨著三峽大壩蓄水從壩前天然水位62米,逐級上漲至135米—156米—175米,水位線下的城鎮(zhèn)、鄉(xiāng)村、公路橋梁、民房、農田等全部淹沒?!盀榱瞬挥绊懞降劳ㄐ?,也為了流域生態(tài)安全,老歸州集鎮(zhèn)實施了爆破清庫,那些遺址也成了永遠的記憶?!?/p>
從1992年起,秭歸縣城便從歸州鎮(zhèn)遷往茅坪鎮(zhèn),新縣城選址在距三峽大壩僅兩公里的上游鳳凰山,兩萬多移民后靠或外遷。
歸州入水后,那一聲聲打鐵聲、叫賣聲、峽江號子聲逐漸遠去,老縣城里的古民居、青石板街、江灘鋪子和吊腳樓也漸漸消失。“這是博物館中的歷史,也是我們曾經(jīng)真實的生活?!蓖醌I說。
游客參觀水下歸州。
永續(xù)“移民精神”
“揮一揮手,作別故園的千重稻菽;鞠一鞠躬,叩別黃土下的祖輩魂靈?!?/p>
一幅幅移民大搬遷的歷史照片,記錄了湖北庫區(qū)移民離別老家的情景。
照片中,不少移民背著竹制背簍,有的裝著鍋碗瓢盆,有的是故土的橘樹,還有的則是泥土?!昂芏嘁泼駨纳较乱豢鹂饘⒛嗤帘成仙?,用來覆蓋高山巖石,重新種植橘樹?!毕騻惒f。
李大鳳是歸州鎮(zhèn)屈原廟村后靠移民。因三峽工程蓄水,李大鳳的房子被拆除淹沒。
她說,政府當時在海拔175米以上的地方修了一條路,在路的兩側安置了住房。后來,又出資鼓勵村民將山上1000多畝荒地開墾出來,繼續(xù)種植柑橘。如今,李大鳳家門口的倫晚樹上,已結滿鴿子蛋大小的青色柑橘果,日子也紅火起來。
同為歸州鎮(zhèn)移民,周家灣村民李家寬感受變化最大的還是交通。周家灣村是歸州連接江北的必經(jīng)之道,李家寬住在歸峽公路火爐子溝橋橋頭,過去從村里去歸州老集鎮(zhèn)16公里,需要從香溪鎮(zhèn)繞道,走一個石墩橋,步行約2小時。
經(jīng)過葛洲壩工程、三峽工程建設后,大橋重建兩次,修到了家門口,如今開車去集鎮(zhèn)僅需十多分鐘。“信息、交通便捷多了,只需一個電話,快遞就會上門收貨,老鄉(xiāng)們的臍橙好賣了,村里的柑橘產業(yè)也快速發(fā)展!”
三峽移民博物館展館中央,一組巨大的三峽移民群體銅像將歷史定格。
兩側的三峽石巨型浮雕,鐫刻著36個金色大字:顧全大局的愛國精神,舍己為公的奉獻精神,萬眾一心的協(xié)作精神,艱苦創(chuàng)業(yè)的拼搏精神。
這,就是了不起的三峽移民精神?。?span style="text-align: justify; text-indent: 32px; text-wrap: wrap;">文/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金凌云 周泉 郭啟超 通訊員 周華山 吳波)
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
技術支持:荊楚網(wǎng)
投稿郵箱: hbwmwxxbs@vip.163.com